4月19日,中央企业新能源论坛暨2023年中央企业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推广日于4月19日在北京召开。中财办、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大唐集团、中核集团、国家能源集团、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等一系列央企以及相关部门出席了本次会议。
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彭勇指出,近年来,中央电力企业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从五大中央发电集团来看,新能源装机从2012年的3921万增长到2022年的2.9亿,增长了6.4倍。截止去年年底,中央企业的新能源装机总量达到了4.4亿千瓦,占全国的58%。
彭勇认为,央企新能源要坚持适度超前开发的原则,新能源发电装机余度和规模要大于传统电力,要发展得更快一点;要坚持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坚持多轮互补的开发思路。
(资料图)
中核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申彦锋则表示,要加大抽水蓄能配套新能源的支持力度,建议相关主管部门加快推进绿电绿证交易与碳交易的衔接,通过充分体现新能源的绿色价值,保障新能源项目的合理收益。此外,要加快解决部分地区的新能源消纳问题,新能源装机将成为西北电网的主要电源,新能源电力消纳和电网系统面临的调度压力越来越大。建议加快输电通道建设,解决西北地区新能源消纳的问题。
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冯树臣则表示,要努力推动绿色转型,以激励式、场站式、开发新能源规模化结合,全力推动沙漠、戈壁、荒漠、风光大基地建设,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提高新能源电量占比,提高源网核储互动能力。2023年国家能源投资集团将全面开展新能源投产2000万瓦的目标,年底规模将突破1亿千瓦。
更多具体内容见下:
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彭勇
近年来,中央电力企业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以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有力地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从全国来看,新能源的发电装机从2012年的6483万千瓦增长到2022年的7.6亿千瓦,增长了10.7倍。新能源装机的占比从5.7%提高到了26%,提高了20个百分点。从五大中央发电集团来看,新能源装机从2012年的3921万增长到2022年的2.9亿,增长了6.4倍。截止去年年底,中央企业的新能源装机总量达到了4.4亿千瓦,占全国的58%。
近年来,中国大唐坚决贯彻落实能源安全的新战略和“双碳”目标要求,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多能互补、高效协同、数字智慧的能源供应商,努力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领军企业。中国大唐的新能源装机从2012年的848万,增加到2022年3536亿,增长了3.2倍,占比从7.5%提高到了20.8%。尤其在过去三年,大唐新能源装机增长1550万千瓦,与2019年以前累计装机比,三年几乎翻一番。
彭勇表示,中央企业要带头抓好绿色低碳转型,结合大唐实践经验,对新能源发展提出五点建议。
第一,坚持适度超前开发的原则,把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需求和能源安全作为首要任务。能源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和动力,电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而新能源发展是其中重要引擎。要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电力需求,从发电装机来讲,新能源发电装机余度和规模要大于传统电力,要发展得更快一点,应适度超前。
第二,要坚持先立后破的发展原则,把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为第一要务。近年来,随着双碳目标引领,新能源产业发展跑出了空前发展速度,与此同时,确保电煤充足供应,保障煤电机组安全高效运行,仍然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环节。2021年出现的局部地区电力供应紧张局面,敲响了警钟。虽然原因是多方面,但是在高峰时期,新能源的出力不足,而煤电受到煤炭供应紧张和价高量紧的制约,不能在高峰时足额顶上缺口,也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我国煤炭资源很丰富,消费占比高,所以煤炭安全高效清洁利用非常重要。在推进能源转型过程中,要立足国家能源禀赋,先立后破,做好能源安全高效利用这篇文章。
第三,坚持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把终端电气化作为化石能源替代一个重要路径。能源绿色转型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环节来着力,共同发力。既要在供给端加大以风光为主的绿色能源发展,也要做消费端强化电能替代重要方向。这些年,我国在电能终端替代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加强新能源发展,推进终端电气化,实施电能替代是完全可以做到,能够有效满足电力需求和能源绿色供应。
第四,坚持多轮互补的开发思路,把新能源和传统能源耦合开发作为重要发展路径。目前,尽管新能源发电占比不断提高,但由于间隙性和不稳定问题,单纯依靠新能源,难以保证电能质量,特别是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必须要有相当数量的配套灵活性调节电源。当前,我国存量13亿千瓦火电,4.1亿千瓦水电,都具有较强的支撑力和系统调解能力,要进一步发挥好火电水电等传统能源调节优势,加强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耦合发展,构建电网友好型的新能源供给消纳系统。
第五,坚持互利共赢的发展原则,把新能源产业链的上下游协同发展起来。新能源产业链既有上游的风电光伏,也有中游投资运营商,还有终端绿色能源消费市场,需要上下左右相互配合,高效协同。以产业链上的储能为例,彭勇说,当前开发的新能源都要求配储能,经测算,仅“十四五”期间,需要配套的储能投资就可达四千亿元以上,庞大的产业需求对相关的储能行业,特别是电池产业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有更大的需求。
中核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申彦锋
为共同促进我国新能源行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更好地支撑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加大抽水蓄能配套新能源的支持力度。目前新能源快速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发电与消纳的时空不匹配的问题,抽蓄电站能对新能源起到较好的支撑调节作用。但抽蓄电站投资规模大,经济风险相对较高,通过配建新能源,可以提高对电站的综合利用,拓展收益渠道,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从而增强企业投资抽水蓄能电站的积极性。建议国家和地方主管部门能进一步加强对抽水蓄能配套新能源的支持,更好的发挥好抽蓄电站的作用。
二是推进新能源电力绿色价值兑现,保障新能源项目合理盈利水平。电力现货交易政策推出后,在新能源占比较高的省份,新能源电价明显低于传统能源,项目收益降低,经济风险加大。建议相关主管部门加快推进绿电绿证交易与碳交易的衔接,通过充分体现新能源的绿色价值,保障新能源项目的合理收益。
三是加快解决部分地区的新能源消纳问题。近两年,我国新能源开发速度加快,密集规划了较大规模的新能源基地,新能源在电力系统中占比越来越高。预计到2025年,新能源装机将成为西北电网的主要电源,新能源电力消纳和电网系统面临的调度压力越来越大。建议加快输电通道建设,解决西北地区新能源消纳的问题。中核集团也非常愿意与电网企业合作,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到特高压输电通道的建设中,为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冯树臣
当今世界能源安全问题频发,气候环境约束不断增强,前沿科学技术屡屡突破,全球清洁能源新业态加速重构。2022年全球清洁能源投资达到了1.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0%。同时全球能源结构仍然严重依赖化石燃料,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立足我国国情和资源禀赋,走好中国式现代化的能源发展道路。
他认为,一方面要认清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的现实现状,全力发挥煤炭兜底保护作用,必须坚持先立后破,科学有序做好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这一大篇章。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我国能源资源丰富优势,开展煤炭与煤电联营、煤电与可再生能源联营,规模化、快速化、效益化、科学化发展可再生能源,大力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冯树臣表示,国家能源集团作为我国能源骨干央企,具有煤矿、电力、铁路、港口、航运、化工全产业链一体化运营的优势,一直以来,积极落实国家双碳战略部署,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绿色低碳转型,形成了煤炭绿色开发、煤电清洁高效,运输物流协同一体,现代煤化工高端多元低碳化,新能源创新规模化发展等独特优势。目前集团的煤炭年产能达到6.5亿吨,电力装机2.9亿千瓦,年均投产新能源规模超过千万千瓦,风电装机规模保持世界领先,清洁可再生能源装机超过了9000万千瓦。
“作为能源科技保供的排头兵,绿色转型的主力军,面向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深入构建涵盖清洁高效煤电、气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氢能、氨能清洁能源产业体系,更好发挥央企在中国能源产业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引领带动作用”,他强调了三点。
一是全力保障能源安全。以煤炭保能源安全,以煤电保电力稳定,发挥集团一体化产业优势,增强煤炭产、运、销、储、用,维护电力市场的稳定,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着力抓好煤炭战略布局接续和增储增供,积极释放优化产能,突出煤炭绿色智能高效,实施煤电绿色扩能,保障电源项目,加快实施节能降耗改造、供热改造、灵活性改造,持续增强设备可靠性,提升机组调控能力,更好地发挥煤电基础性、调节性作用。
二是努力推动绿色转型。发挥新能源优势,发挥多场景优势,坚持多元快速,推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以激励式、场站式、开发新能源规模化结合,全力推动沙漠、戈壁、荒漠、风光大基地建设,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提高新能源电量占比,提高源网核储互动能力。2023年国家能源投资集团将全面开展新能源投产2000万瓦的目标,年底规模将突破1亿千瓦。
三是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发挥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前沿技术研究院的作用,发挥重大项目技术装备集成创新应用平台作用,聚焦清洁低碳、节能环保、智能升级、绿色装备等领域,依托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开展集成创新、融合创新、协同创新,推动煤炭清洁高效绿色开发,高效智能发电,全力推动创新链、生态链、人才链、数字链的融合,进一步推进迈向源网核储一体化,集中精力解决制约新能源规模化发展的低成本、大容量储能问题。重点在长时储能、短时储能上取得突破,满足新能源发电跨日、跨季的解决需要,解决化石能源发展面临的大容量二氧化碳封存和资源化利用问题,全面提升创新创效能力。
上一篇:总建筑面积约28万平方米!宝山这两个产业地块发布出让公告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关闭
发布时间:2023-04-30
发布时间:2023-04-30
发布时间:2023-04-30
发布时间:2023-04-30
发布时间:2023-04-30
发布时间:2023-04-30
发布时间:2023-04-30
发布时间:2023-04-30
发布时间:2023-04-30
发布时间:2023-04-30
发布时间:2023-04-30
发布时间:2023-04-30
发布时间:2023-04-29
发布时间:2023-04-29
发布时间:2023-04-29
发布时间:2023-04-29
发布时间:2023-04-29
发布时间:2023-04-29
发布时间:2023-04-29
发布时间:2023-04-29
发布时间:2023-04-29
发布时间:2023-04-29
发布时间:2023-04-29
发布时间:2023-04-29
发布时间:2023-04-29
发布时间:2023-04-29
发布时间:2023-04-29
发布时间:2023-04-29
发布时间:2023-04-29
发布时间:2023-04-29
发布时间:2023-04-29
发布时间:2023-04-29
发布时间:2023-04-29
发布时间:2023-04-29
发布时间:2023-04-28
发布时间:2023-04-28
发布时间:2023-04-28
发布时间:2023-04-28
发布时间:2023-04-28
发布时间:2023-04-28
发布时间:2023-04-28
发布时间:2023-04-28
发布时间:2023-04-28
发布时间:2023-04-28
发布时间:2023-04-28
发布时间:2023-04-28
发布时间:2023-04-28
发布时间:2023-04-28
发布时间:2023-04-28
发布时间:2023-04-28
发布时间:2023-04-28
发布时间:2023-04-28
发布时间:2023-04-28
发布时间:2023-04-28
发布时间:2023-04-28
发布时间:2023-04-28
发布时间:2023-04-28
发布时间:2023-04-28
发布时间:2023-04-28
发布时间:2023-04-28
发布时间:2023-04-28
发布时间:2023-04-28
发布时间:2023-04-28
发布时间:2023-04-28
发布时间:2023-04-28
发布时间:2023-04-28
发布时间:2023-04-28
发布时间:2023-04-28
发布时间:2023-04-28
发布时间:2023-04-28
发布时间:2023-04-27
发布时间:2023-04-27
发布时间:2023-04-27
发布时间:2023-04-27
发布时间:2023-04-27
发布时间:2023-04-27
发布时间:2023-04-27
发布时间:2023-04-27
发布时间:2023-04-27
发布时间:2023-04-27
发布时间:2023-04-27
发布时间:2023-04-27
发布时间:2023-04-27
发布时间:2023-04-27
发布时间:2023-04-27
发布时间:2023-04-27
发布时间:2023-04-27
发布时间:2023-04-27
发布时间:2023-04-27
发布时间:2023-04-27
发布时间:2023-04-27
发布时间:2023-04-27
发布时间:2023-04-27
发布时间:2023-04-27
发布时间:2023-04-27
发布时间:2023-04-27
发布时间:2023-04-27
发布时间:2023-04-27
发布时间:2023-04-27
发布时间:2023-04-27
Copyright © 2015-2022 南非电视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13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